浅析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央行与货币
当今社会,支付方式五花八门,民众购物时,直接使用现金支付的场合已经很少了。最常见的是扫码付,打开手机APP,扫一扫商家门头张贴的各种收款码,货款就进入商家的钱包了,但是最初的支付方式却不是这么方便。本文阐述了支付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变革,从实物支付、到电子支付,再到扫码付、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出现,并分析了支付变革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支付媒介的变革
支付1.0—由特殊实物演变到通用的钱币
支付方式是个古老的话题,支付产生于原始的商品交换时代,你有一个可口的浆果,我有一个美丽的贝壳,那么我们俩彼此交换,双方的满足感都获得了提升。最早的支付媒介是贝壳、或者是雅浦岛上的大石头,大家以占有多少石头或者贝壳来确定财富的多寡。
在雅浦岛上,甚至你家中没有质量上乘的巨石,但是朋友们可以给你证明,代表你财富的巨石沉睡在海底,那么雅浦岛上的居民也会认可你的“财富”,虽然它是无形的,但这个简单的“众人认可”,就成为了“信用货币”最早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比较容易。
后来人们发现石头太笨重、贝壳又易坏,于是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支付方式逐步向更加结实耐用的金属转变。比如我国春秋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铸币,促使支付媒介有了第一次变革,就是由特殊实物演变到通用钱币,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秦朝的半两钱等,以及明清时期的铜钱、黄金、白银等等不一而足,人们用这种钱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由于受到贵金属的产量限制,容易造成通货紧缩,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且铸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损耗,价值会逐渐降低。
支付2.0—由金属媒介演变到纸媒
纸币最早的雏形—交子。再到后来,人们发现金属货币太笨重,一些价值高的商品,需要很多的金银,而金银又属于贵金属,受贵金属产量的限制,制约了商品交换经济的迅速发展。贵金属货币的供应量相对刚性,那么经济中的流动性就不足,存在通货紧缩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于资金的跨区域归集有了更高的需求,促使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交子是一种存款凭证,以及山西的银票,可以替代一部分贵金属货币的流通,通过遍布全国的票号,实现了资金的跨区归集,于是支付媒介有了第二次变革,就是纸媒的出现。
真正的纸币进入流通市场。随后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出现,比如**时期的法币、云南富滇银行发行的新老滇票,以及我国在特定时期发行的粮票,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美联储发行的美元等。
二战刚结束后的美元被形象地称为“美金”,当时的美元是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而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黄金与美元随之脱钩。
有国家信用、或者贵金属背书的纸币出现,是支付领域的第二次大变革,由于纸币的便携性、可大量生产制造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货物交换、促进了经济繁荣,货币政策运用也更加自如,纸币本身的价值很低,现在各国发行的纸币已经与黄金等贵金属脱钩,而依赖于国家信用,在央行独立性低的国家,容易出现纸币超发的现象,不仅导致国家通货膨胀、货币大幅贬值,而且会损害国家的信用形象,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维持社会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