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现金支付的最后一块领域
总之,支付创新确实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红白事的份子钱、寺庙的功德钱,部分老式的报刊亭、未成年人消费等场景,还需要纸钞。不过在商业银行和非金机构的轮番拓展下,现在不能受理电子支付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发生移动支付业务1232亿笔,在各类支付中占比达50%,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三次。现在钱包里装几百元现金,可能一年都原封不动地躺在钱包里。
支付脱媒引起央行的重视
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我国2018年第三方支付交易笔数达5328亿笔,而同期银行卡的交易笔数仅为2103亿笔,已不足第三方支付的一半。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间接支付”交易量的快速攀升,传统的以纸币、银行卡为主的支付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直接支付”模式逐渐退居二线,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
如果把纸币、银行卡账户的支付方式叫做“直接支付”,那么第三方支付相当于在纸币、银行卡账户外面又穿了一只靴子,进而更适合线上支付或者扫码支付,央行、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银行卡不再直接接触客户,而转由市场化的公司来完成支付过程,这个被称作支付脱媒,过去支付领域的终端是银行,现在的终端由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组成。
客户全程接触的是第三方支付这只“靴子”,一旦资金从银行账户出来进入虚拟账户,就穿上了这只“靴子”,只有客户在往银行账户进行提现操作时,银行才根据第三方公司指令,完成银行账户的“充值”操作,才把这只“靴子”脱下来,这笔在银行体系外不知运行了多少笔交易的资金才最终回笼银行系统。
但是,第三方支付的异军突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确实方便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有力推动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货币”概念,较少受到严谨的实体货币束缚,而能高效流动于线上、线下支付场景,依托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日臻完善的支付损失保险、以及担保支付的建立,极大活跃了国内线上、线下消费市场,有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发展。
页:
[1]